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025年7月我校智能工程学院“新风入乡”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赴贵阳市图云关、达德学校、东山寺、青岩古镇以及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等地区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慰问社区老人、关爱留守儿童、聆听老党员与退役军人讲故事等系列活动,将温暖与知识送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7月5和7月6日,智能工程学院“新风入乡”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赴贵阳市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达德学校旧址、东山寺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研学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主题宣讲、实地调研等形式,团队成员深刻感悟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助力红色文化传播。
在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馆,团队深入了解了抗战时期医护人员和国际援华医疗队的英勇事迹。在达德学校旧址,团队参观了黄齐生、王若飞等革命先辈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深入学习了这所百年名校“教育救国”的红色历史。校史馆内,一封封泛黄的书信、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团队登上东山寺,在“红军长征过贵阳”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并开展“红色精神永流传”主题团日活动。站在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队员们俯瞰贵阳城区新貌,感受时代变迁。
漫步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团队成员亲身感受青岩的深厚历史底蕴。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军事要塞,历经600余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保存完好的明代军事屯堡遗迹,见证了那段戍边的历史。斑驳的石墙与飞檐翘角之间,依稀可见当年商贸重镇的繁华盛景。在古镇的核心区域,百年会馆、传统民居等历史建筑错落有致,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印痕,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随后,智能工程学院“新风入乡”志愿服务团队抵达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开展慰问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南溪苑社区成立于2019年6月,由南溪苑易地扶贫安置点、回迁安置小区和省委党校家属区组成,现有居民4000余人。南溪苑小区是花溪区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于花溪区7个乡(镇)54个自然村,现有286户1067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众占比60%以上。”因此,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团队成员深入社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当中,细心询问其生活情况、健康状况等,团队成员还热情的陪社区老人聊天,希望通过陪伴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团队成员深入社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当中,细心询问其生活情况、健康状况等。
同时团队成员还热情的陪社区老人聊天,希望通过陪伴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的需求。团队代表送上慰问品后,主动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整理杂物。临别时,老人握着队员的手说:“看到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还记得我们,心里暖和!谢谢你们!”
在社区儿童之家,团队成员早已在门口等待,10余名6-12岁的孩子陆续走进教室。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孩子父母多在外务工,暑期缺乏课业辅导和亲情陪伴。因此,团队成员在认真辅导完孩子们完成课后作业之后,便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开展制作手工、打篮球、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方式能够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和陪伴。
随着《大梦想家》的音乐响起,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跳起简单易学的舞蹈。起初害羞的孩子逐渐放开手脚,年龄稍大的女孩还自发编排了新动作。欢声笑语中,团队成员观察到,有1名内向的孩子从始至终低头不语。细心的团队成员主动坐到他身边,通过搭积木的游戏慢慢打开其心扉。随后,团队成语和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表示希望大哥哥大姐姐多来陪伴他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同时,团队还开展“安全护航成长”宣讲。负责人侯成昊通过动画、情景模拟讲解夏季防溺水知识,结合案例剖析危害与自救方法,强化安全意识。
另外,从社区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社区目前正在开展社区家庭卫生评选活动,因此,团队成员针对社区实际情况,用通俗语言解读乡村振兴、养老保障等政策,结合案例拆解细节;通过传单、问答普及交通安全与垃圾分类知识,提醒出行注意事项,助老人分清垃圾类别。
此次智能工程学院“新风入乡”志愿服务团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基因为魂,以乡土实践为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青春答卷。从图云关的烽火记忆到达德学校的革命初心,从青岩古镇的文脉传承到南溪苑社区的温情服务,团队成员们既在峥嵘岁月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也在基层一线践行青年的担当。在老党员的殷切期望中,我们读懂了“强国有我”的责任;在孩子们的灿烂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帮扶的意义;在政策宣讲的细致讲解中,我们传递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这场跨越历史与当下、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精神溯源,更是一次使命回应,让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愈加坚定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