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季,用人单位普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步入社会后,如何在“双创”环境行稳致远?近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就大学生“双创”专访了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副院长杨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副院长杨波
2013年,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达成校企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举办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学院旨在推动独立本科院校走向市场化,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8年以来,学院以建设“中国双创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办学目标,成功申报贵安新区级众创空间、贵安新区大学城众创空间以及贵安大学城创客联盟等众创空间牌照,希望探索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创”人才培养道路。
构建八大体系,孵化“双创”项目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请介绍一下,明德学院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开展“双创”活动的?
杨波: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学院形成了以“八大体系”为主的“双创”模式。“八大体系”分别是组织体系、课程体系、空间体系、师资体系、成果申报体系、活动实践体系、孵化体系以及服务支撑体系。八大体系环环相扣,从不同维度,推动学院“双创”项目孵化。
有点方二维动画工作室
八个体系每一个都环环相扣,同等重要,只是维度不同、先后发展次序不同。现阶段,学院主要侧重于课程体系建设。原先,双创课程仅占0.5个选修学分;今年,学院计划将双创学分上升为2个必修学分。以学分为刚性标准,不仅学生会更加重视“双创”,老师也会围绕学分进行更多的教学准备。
同时,今年学院还在重点打造活动实践体系。通过搭建“双创云讲堂”,学院聘请省内外知优秀企业家和行业专家作为外部“双创”导师,定期进行授课,提升学生对社会、对企业、对人生、对创意的认知能力。一方面企业能够对自身进行宣传,一方面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就业创业做好铺垫。未来,学院计划将“双创云讲堂”搭建成为贵安新区大学城内最大的开放式双创教育平台,跳出明德,容纳服务更多学生。
以企业为支撑,前置产教融合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在当前“双创”的大潮之中,明德学院要如何做出自身“双创”的特色与竞争力?
杨波:明德学院“双创”最大的优势在于,产教融合有产业和集团作支撑。学院成立之初,从领导层开始,就已率先实现了产教融合。比如,我既是泰豪产城集团的副总裁,也是明德学院的副院长,既要懂得教学,也要拥有企业思维。老师亦是如此。每年学院会选派老师到泰豪集团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老师不仅要拥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更要洞悉企业运作和市场需求。
象上影视艺术工作室
“双师型”师资体系,是学院的“双创”第二大特色。学院老师不仅要授课,也要担任创业导师。学院要求每个系需牵头带领至少一个工作室。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老师还要呆在工作室,进行教学实训、指导学生双创项目,代表学校参加创业大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双创”项目要落地生根,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开展活动。请问学院是如何打通“双创”各环节和流程,推动项目快速孵化的?
杨波:以泰豪集团为支撑,明德构建了“三级孵化体系”,推动“双创”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落地生根。第一级是苗圃孵化,以学校工作室作为孵化项目的“苗圃”,吸纳一些新思想和模式,制作小型实验型产品,但不一定能够市场化;第二级是企业孵化,当学校工作室有了一定规模,能够接小订单时,工作室将升级进入“泰豪孵化器”,面向市场进行推广;第三级是清华加速器,当企业做大规模后,一些项目将进入加速器,推动项目进一步成长。
以学校为摇篮,培养企业家精神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果要创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杨波:首先,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打牢专业知识的基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够训练自身的系统思维模式。第二个是,要不断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精神是核心动力、是牵引力,只要有动力、有目标,人才会去主动学习。不仅如此,学校作为摇篮,也在不断努力为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土壤,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据了解,目前学院80%的学生来自农村。学院是如何帮助农村孩子创业,克服创业路上的困难的?
杨波:学院根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更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而非创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土壤,学院一直在努力引导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成立“双创”基金,投资有潜力的项目。同时,学院也在主动联系一些中小企业,拿到一些订单,牵引学生进行“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