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实践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备战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研究决定,举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贵州大学校赛。现将相关事宜预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创新的“奥林匹克”。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21年举办。
二、参赛对象
2021年6月1日以前在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鼓励跨系、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三、赛程安排
1.2020年1月-2021年2月,比赛宣传
2.2021年3月-2021年4月,作品申报
3.2021年4月-5月,校内决赛
四、竞赛作品分类及评定说明
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科生参加,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可靠、文字简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能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检验。根据学术论文、科技建议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3.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化工、机械与控制、计算机、电工、电子、电信、农医等):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作品必须是2021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实践活动成果。鼓励已立项或已结题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SRT计划项目等项目参赛。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
3.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4.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一同附上。
5.有关资料必须是中文(发表作品为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者,请附中文本),字数在8000字左右,以四号楷体字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
6.参赛作品必须明确一名教师为指导老师(职称不限),并由至少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六、参赛奖励
竞赛奖励按《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大学生双创、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七、参赛要求
1.各系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该项赛事在我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掘和探索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努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2.各系部按有关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选拔和推荐,各系推荐作品至少2件,多则不限。每件作品需填报《作品申报书》,参赛作品按规定的格式要求打印一式两份并连同电子文档于2021年3月15日17:00点前交至双创中心,其中机械制造类或其他科技作品可以不交实物,但要交作品的简介和相关参赛表格。
3.校内答辩的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其他事宜,将另行通知。
202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