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下午14:00,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与贵州理工学院 联合举办的“思政教学部与土木工程学院 ”结对子集体备课会,在图书馆五楼 1 号会议室召开。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校长唐建荣、副校长罗卫东、党委副书记詹凯、财务总监周文娟、纪委书记黄晓儒,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洲麒等两校领导,及两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家与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展开多维度研讨,通过说课展示、跨校交流、专家点评,凝聚育人合力。我校教学科研处处长谢兵教授主持会议。
说课展示:本土案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我校思政教学部张儒子老师在《洋务运动的兴衰》说课中,以“贵州抽水蓄能电站”等本土案例串联历史与现实,通过“ 中体西用 ”概念解析与留美幼童个案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民族使命;李晓艳老师将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考察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乌江流域生态治理”“遵义会议遗址”等案例,构建“历史逻辑—地域实践—价值认同”的教学链条。土木工程学院杨红艳老师以贵安新区地标建筑为例,通过“裂缝控制标准 ”讲解引申“工程质量关乎民生”的责任意识;姚静老师以“北盘江大桥抗风设计”为切入点,结合贵州“桥梁博物馆”建设成果,展现“科技守护山桥”背后的工匠精神与生态理念,其展示的山区桥梁检测数据引发现场共鸣。
跨校研讨:破解思政融入的痛点与创新路径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香莲副教授提出“古今桥梁发展史对比教学法”,建议从赵州桥到贵州世界级桥梁的案例串联中,挖掘“四个自信 ”的实践根基;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黄超老师针对“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的痛点,提出建立动态更新的“思政案例库”,并试点将“工程伦理 ”考核融入专业试卷,形成“教学—评价”闭环。我校思政教学部王加雪老师强调“本地化案例 ”的育人价值,认为张儒子老师采用的“贵州抽水蓄能电站 ”等案例,能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化为“历史参与者”;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吉建华老师则从“绿色建筑”“抗震设计”等课程内容出发,提出将“生态保护”“工程师底线”等思政元素嵌入专业教学的具体路径。
专家点睛:从教学实践到机制创新的升级
罗卫东副校长在发言中,提出本次联合教研是一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协同育人的有益实践,聚焦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育人路径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他提出高校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情景的构建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并强调学生培养需聚焦“知识探索+能力建设+人格塑造”的新三要素。
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任洲麒指出“两校四院”结对子集体备课会是两校党建“结对子”发挥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是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要“常”抓不懈,又要“长”效发展,希望两校四院进行深度化交流、取得实效化成果、起到示范化引领,真正成为党建引领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两校合作的重要引擎。
唐建荣校长首先对贵州理工学院一行的到来表示感谢,强调两校 “本是同根生”的历史渊源,肯定其在教学成果与应用型科研上的显著成绩,认为此次活动是“真帮扶、真结对”的体现。他对青年教师说课提出改进方向,要求避免对着 PPT 照本宣科,应强化脱稿说课与课堂互动设计,建议结合“湖南大桥坍塌”等工程事故案例深化工程伦理教育,并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与“西江千户苗寨”等本地实践融入教学。此外,他透露学校将设立专项经费,目标三年内冲击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激励教师以竞赛标准提升教学水平,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之路上持续探索。
本次备课会形成“理论学习—案例实操—机制规划”的完整闭环,两校教师现场建立“课程思政共建 ”微信群,12 位教师提交教案初稿。未来两校将围绕“贵州山区基建思政元素挖掘”“红色文化数字化教学 ”等课题深度合作,推动思政教育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为区域工科人才培养注入“家国情怀+专业担当”的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