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机构 >> 团委工作 >> 志愿实践 >> 正文
三下乡纪实 | 我校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以笔墨绘乡韵,用双手助农兴
来源:团委宣传部  作者:  编辑:王雯雪  日期:2025-07-08  点击率:640  [我要打印]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7月8日,我校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兵分两路,分别深入清镇市小河村与杉树村,以墙绘美化乡村环境,以劳作助力农产品收获,用青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杉树村蔬菜基地现场

 

小河村墙绘现场

当日,小河村迎来了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墙绘小队,队员们带着颜料、画笔等工具,围绕“两清两改两治理”主题,在村内墙体上挥笔作画。


 

队员们事先对图案内容进行打磨设计,再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分工协作:有的勾勒清理前的残垣断壁及乱堆乱放现象,有的描绘村民清扫垃圾和治理污水的场景,有的用卡通形象展示改厕改圈景象。烈日当空,同学们却始终守在墙绘旁,画笔不停。这份不惧酷暑的坚持,正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

 

 

带队老师表示,墙绘不仅是美化乡村的方式,更是宣传政策的载体,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让“两清两改两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让乡村振兴工作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第二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杉树村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基地。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总面积达600多亩,主要种植上海青,芹菜,茼蒿等蔬菜,年产量达1095吨,运往贵阳的各个角落,保障着城市的“菜篮子”供应。


“基地蔬菜每天需要30到40名村民来采摘,大多是村里的中老年人,一天也能挣不少钱,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补贴点家用。”负责人指着大棚里的辛勤劳动的村民道。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助农劳动中,帮助农民收割蔬菜上海青。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切实体验了农事劳作的辛劳,也用实际行动减轻了农户的负担。

 

劳动结束后,队员们挑选部分品相良好的上海青带去集市进行试点售卖,并在现场以直播的形式宣传该基地的大棚蔬菜,增强知名度,提升传播效能。售卖活动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一定的收益,还激发了同学们助农的热情。



此次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之行,队员们不仅以担当之姿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体验农耕辛劳,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将会更好为乡村振兴事业建言献策。

 

    一天的实践中,“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用画笔描绘乡村文明,用双手助力农产品增收,在实践中拉近与乡村的距离。无论是墙绘里的民生温度,还是田埂上的助农热情,都彰显着我校学子服务乡村的初心,为乡村振兴贡献着青春力量。

 

 

杉树村蔬菜基地现场

 

小河村墙绘现场

当日,小河村迎来了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墙绘小队,队员们带着颜料、画笔等工具,围绕“两清两改两治理”主题,在村内墙体上挥笔作画。


 

队员们事先对图案内容进行打磨设计,再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分工协作:有的勾勒清理前的残垣断壁及乱堆乱放现象,有的描绘村民清扫垃圾和治理污水的场景,有的用卡通形象展示改厕改圈景象。烈日当空,同学们却始终守在墙绘旁,画笔不停。这份不惧酷暑的坚持,正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

 

 

带队老师表示,墙绘不仅是美化乡村的方式,更是宣传政策的载体,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让“两清两改两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让乡村振兴工作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第二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杉树村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基地。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总面积达600多亩,主要种植上海青,芹菜,茼蒿等蔬菜,年产量达1095吨,运往贵阳的各个角落,保障着城市的“菜篮子”供应。


“基地蔬菜每天需要30到40名村民来采摘,大多是村里的中老年人,一天也能挣不少钱,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补贴点家用。”负责人指着大棚里的辛勤劳动的村民道。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助农劳动中,帮助农民收割蔬菜上海青。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切实体验了农事劳作的辛劳,也用实际行动减轻了农户的负担。

 

劳动结束后,队员们挑选部分品相良好的上海青带去集市进行试点售卖,并在现场以直播的形式宣传该基地的大棚蔬菜,增强知名度,提升传播效能。售卖活动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一定的收益,还激发了同学们助农的热情。



此次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之行,队员们不仅以担当之姿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体验农耕辛劳,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将会更好为乡村振兴事业建言献策。

 

    一天的实践中,“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用画笔描绘乡村文明,用双手助力农产品增收,在实践中拉近与乡村的距离。无论是墙绘里的民生温度,还是田埂上的助农热情,都彰显着我校学子服务乡村的初心,为乡村振兴贡献着青春力量。


E-mail:
作者:
编辑:王雯雪
上一篇:三下乡纪实 |遵义寻迹:传承红色基因,奏响青春华章
下一篇:出征!我校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思雅路8号
纳税人识别号:52520000090327188H
黔ICP备200026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