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王阳明悟道之旅及心学智慧启迪”专题讲座在阳明书院心学馆举行。此次讲座由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纪委书记、阳明书院执行院长黄晓儒主讲,为师生讲授阳明心学,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践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精神。八十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黄晓儒首先介绍了王阳明的悟道之旅。
王阳明自少年立志,于十二岁将读书学圣贤视为“第一等事”,崇高的志向奠定了其圣之道;青年时,他勤学宋儒格物之学,邀钱姓好友行“格物”之功,于多日后思虑过甚、积劳成疾而病倒,“格竹”的失败让其除旧布新,不禁感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他最终创立心学的关键转折;壮年时,“思亲”一念唤起了人伦亲情根植于人性的本然之“理”,与仙释之“离情绝欲”有根本不同,在遵其“心”之义,仗义谏言触怒阉党被贬贵州龙场后,似潜龙在渊,腾必九天,终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历经种种“回归儒学”,并非简单地回到理学的老路,而是一次迂回的循环上升,这是一次从外在寻理到内在觉醒,并从内在觉醒再回归到外在实践的深刻哲学之旅。
此外,黄晓儒还详细讲解了阳明心学的三大层次,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现代意义,给青年学子以智慧启迪。
心即理,强调人性内发的道德和真理,不需向外索求。现代人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因为外部充斥的信息不仅多和杂,而且演变成为了现代人普遍生活的标准和尺度。
“心即理”的启示,告诫我们价值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你我的内心,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它是人之内在的、稳定的、客观的“锚定点”,使人能平和的对待外界的褒贬,不因赞誉而忘乎所以,不因贬低而全盘否定,真正做到荣辱不惊。
知行合一,是知与行在主体本质上的统一,没有行动的“知”不是真知,只是口耳之学或浮浅的信息。对青年学子而言,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且相互促进,所谓“事上练”这个核心概念,就是说真正的能力和智慧必须在具体事情上磨练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是在做中学,最好的行动是在学中做。
致良知,强调人之本心都有一个终极的评判者和指引者,即良知。它不是外部给予的,而是内省而来的内在驱动力和道德判断力,真正从内心认同一件事是善的,自然便产生做的动力,遵循内心的“良知”不是害怕外在规则的他律,而是为了内心安宁与至善的自律。
最后黄晓儒教导同学们,遵循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讲学《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教导,激发同学内心的“良知”,践行“知行合一”的精神,通过“事上磨”,让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