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供稿/供图 双创中心)近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贵州省决赛落下帷幕,我校共斩获1金、8银、12铜的优异成绩,不仅开创了我校在该赛事的夺金先河,更创造了学校历史上获奖数量最高的纪录。在大赛主办方发布的全国赛入围名单中,我校金奖项目《彩剪中国》突破新一轮较量成功入围国赛,创下首个省金、首次获推国赛的历史性双突破。
在金牌榜上首次留名,这不仅是学校全体师生团队竭力铸造的结果,更是我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践行双创八大体系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链路的有效肯定。
(省金和国赛入围获奖名单)
1、荣耀时刻:金奖背后的沉淀与坚持
本次大赛贵州赛区共75所高校的50368个项目参加,351个项目进入省决赛,竞争异常激烈,我校过去连续三年维持在省银水平。今年,《彩剪中国》项目在激烈比拼中赢得评委认可,背后离不开学校和师生团队辛勤的付出与坚持。
该项目诞生于四年前的一堂双创课,来自数字传媒学院的陈露露在课上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她从小精通的剪纸技艺,这样一次不经意的表达,给任课教师李鹏留下了深刻印象,便潜心指导她着手创业至今,一路见证了项目团队从萌芽滋长到斩下金冠的全历程。时逢全校开设双创课程以锻炼学生创新能力,陈露露便是双创课堂首批覆盖的学生,这为她的创业之旅埋下伏笔。
(李鹏老师)
陈露露师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张著权,入校后又在数字传媒学院方仕龙老师创立的剪纸工作室深入学习,不断精进技艺并创新设计剪纸作品。在各方老师的指导下,她结合自身技艺每年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类双创竞赛,探索出创新表达非遗剪纸文化的一套新思路。
在项目初期,剪纸产品颇受质疑,但团队始终坚持将传统剪纸工艺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在一剪一刀中绘就了一幅幅生动传神、充满故事感的作品,又通过市场视角的洞察,结合社会痛点反复研究,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剪纸文创产品。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团队极大支持,数字传媒学院倾心孵化四年,学校领导积极引荐资源加大项目推广力度,帮助团队赴德国、北京、广州等地参加招商推介和展览活动。双创中心邀请校内外专家辅助团队持续升级项目,并引入诸多企业资源疏通经济渠道。
(项目产品 )
正是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沉淀,团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凭借出色的创意、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赛中赢下沉甸甸的荣誉,更通过开展非遗公益手工技能培训、建立剪纸体验馆等一系列行动,促进项目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这也为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养分。
(‘彩剪中国’项目团队)
2、学校支持:全方位保障与系统化培养
自大赛启动以来,学校各级领导鼎力支持赛事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每个项目团队的成长。校长唐建荣坚定施行双创实践育人模式,长期引荐资源和经费支持,让贵科院所有双创学子“闯有所依,创有所助”;副校长罗卫东推动双创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助力双创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其他各级领导亦从不同维度给予建设性指导与保障,助力双创教育提质增效。
主抓双创工作的副校长杨波,历年来亲自挂帅,屡屡召开项目一对一辅导交流会,从创意的探讨到方案的成型,从赛前的训练到赛后的复盘,从校内的备赛到校外的实战,每一环皆有他的身影。指导团队提炼项目亮点,发掘项目特色,尽心竭力地陪伴师生走过了无数个日夜,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精细化转变。
(杨校长一对一项目帮扶指导)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双创中心联合各学院通力合作,通过优化双创课程体系、设立竞赛孵化机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设优越实践场地等举措形成“课程捆绑竞赛、活动赋能竞赛、空间服务竞赛”等多种育人局面。在本届赛事活动中,我校学生合计有560支项目团队报名参赛,相较2023年的覆盖面显著提升。双创中心精心组织了30余场专项培训活动,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深度辅导,同时广纳企业资源打开合作通路,扎实推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了一批敢闯会创的优秀大学生。
3、展望未来:匠心育人,创新不止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现已成为范围最广、规格最高、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强、成果最多的“中国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第一赛”。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且将该大赛作为塑造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次获得省银铜奖的《一种采用豆渣-魔芋复合制备的绿色环保包装膜材料》《绿建—国内磷石膏研制先行者》《NOVA-智控无人化全地形混联驱动农机》《通必健—超分子刺梨降尿酸药物》等项目皆通过赛事作为标的倒逼项目加速成长。
本次获奖数量新高,不仅是对项目团队努力的认可,更是对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肯定,充分展现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学校获奖项目)
未来我校将继续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持续在高等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全方位创新,助推我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创新项目落地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形成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