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悟老党员的初心使命,同时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关心关爱空巢老人。7月10日,我校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走进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走访慰问活动,以走访慰问老党员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斗力量,以关怀空巢老人的举动传递爱心温暖,践行社会责任。
与老党员对话:触摸信仰的滚烫温度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陪同下,8名实践队员怀揣敬意,首先走访了杉树村的老党员们,聆听奋斗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72岁的老党员王德兵已有50年党龄,当队员们走进他家,说明来意后,王老郑重地取出“光荣在党50年”纪念徽章。饱经风霜的手轻抚着徽章,眼中闪烁着自豪与珍爱,向大家讲述起过去的奋斗岁月。如今,他虽将土地出租,却始终心系乡村发展,对党的忠诚与对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
同是72岁的另一位老党员,有着41年党龄,曾在北京服役八年,还担任过杉树村副书记。他语重心长地对队员说:“党组织的大门对任何人都是公平敞开的,我们作为公民,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人民服务。如今国家政策好,对退伍老兵有帮扶,生活有了保障。你们三下乡是难得的机会,为村子带来活力,也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收获成长。”其话语如明灯,照亮队员们前行的道路。
85岁老支书曾任村干部,对村情往事了如指掌,忆及服务岁月,眼中满是骄傲与怀念;25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戍边西藏3年,虽视力受损仍经营理发店,精神焕发,尽显党员坚韧与积极 …
这些老党员的故事,如同温暖的细流,缓缓渗入队员们的心田。他们抚摸徽章的郑重、追忆往昔时的款款深情、坚守岗位的坚韧不拔,无不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原来,“为人民服务”并非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们用毕生精力去实践的诺言。队员们默默铭记那些充满热情的话语,对“党员”这两个字的理解变得更加深沉——它代表着岁月无法磨灭的忠诚,是经历风雨后依旧滚烫的初心。这份感动与敬意,将成为青春旅程中的灯塔,指引着大家前进的方向。
访空巢老人:感受岁月沉淀的淳朴与温暖
在慰问空巢老人的过程中,队员们走进老人家中,触摸乡村生活的真实肌理。80岁的老人住在危房改造后的红砖房里,房间简单到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摆着电磁炉的桌子,墙角堆满的煤块是他为过冬做的准备,“现在煤6块钱一斤,不买后面就贵了”,话语里藏着生活的精打细算。
90岁的张奶奶家中养着六只小狗,乐观的她笑称就当喂猪一样。奶奶的五个孩子如今只剩一个,生活虽清苦,但她心态平和。队员到访时,锅里煮着的素瓜豆便是她简单的午餐,可她却热情招呼着大家,尽显淳朴善良。
91岁的精准扶贫户老人,孤独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坚守着自己的土地,村委会书记对老人情况了如指掌,“只有我能找到他,这个点准在地里”,简单话语饱含深情与责任。
基层治理见初心:村委会的“熟稔”里藏着民心温度
在整个走访过程中,村委会书记和工作人员始终相伴,他们对每一户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队员们每问起一户,他们都能立刻说出家庭细节、经济状况、帮扶措施,这份熟稔背后,是村委会对村民的用心牵挂,更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
从政策落实到日常帮扶,从危房改造到养老保障,村委会用点滴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党的温暖直达民心;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村委会在乡村发展和服务群众中发挥着的关键作用。
队员们纷纷表示,对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今后将以老党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榜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学习,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添彩,更在与老党员的对话中触摸信仰温度,于基层治理的细节里读懂初心使命。这场双向奔赴的“青春之约”,让青年与乡村共成长,让理想在扎根大地中愈发坚定——新时代的青年,终将带着这份赤诚与担当,在服务人民的路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此外,当天还开展了墙绘、助农活动。助农活动中,杉树村一队队员与村民并肩劳作,共同栽种芹菜。田间地头的协作里,青春汗水融入泥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力。
高堡村墙绘现场,队员们围绕“两清两改两治理”提笔创作。色彩与线条在墙面上舒展,一点点勾勒出乡村整洁宜居的新模样,让文明理念随画笔融入村容。